四川潘氏网-四川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,四川潘氏商会、四川潘氏慈善教育发展基金会协办,四川巴蜀潘氏文化交流中心承办。

官网
分享潘氏新闻
四川潘氏网-四川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,四川潘氏商会、四川潘氏慈善教育发展基金会协办,四川巴蜀潘氏文化交流中心承办。

历史文学世家--潘润民、潘驯

更新时间:2014-11-30 10:31:12点击:


明清之际,贵州文教大兴,一些文化世家应运而起,成为贵州汉文化的主力军。贵阳潘氏家族,自明代万历至清代道光的二百余年间,以文学世其家,风雅相续不衰,八世有诗集问世,为黔中文化书写了光辉篇章。


明朝初年,随着贵州战略地位的提升,明王朝实行“调北填南”、“调湖广填贵州”的政策。在这场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中,武陵(今湖南常德)人潘兴国入黔垦荒,被分配到贵州前卫(治今贵阳市)之曹官堡。
曹官堡原名曹官寨(即今贵阳市白云区曹官村),系明洪武四年(1371)所置之贵州前卫右千户所“四百户”戍守地,以首任百户长曹氏得名。这里有山有水,有平畴沃野,是外来移民安身立命的理想之所。

潘兴国在曹官堡落地生根后,开始了农耕生活。俗话说:“一个家族的崛起,需要数代人的拼搏。”时朝廷在贵州大力提倡儒学,以此作养人才。潘氏子孙因时而变,一面躬耕一面自读,试图通过科举考试来寻求发展之路。嘉靖十六年 (1537),潘兴第七代孙潘维岳(字伯瞻)乡试中举,为潘氏家族科举第一人。中举后,潘维岳先后任永平知县、沾益知州、昆阳知州。由于早年乡居,对民生疾苦有所了解,进入仕途后,他清廉自持,亲民恤民,所至之处,皆有惠政。凡有益民生之事,即令倾家荡产亦在所不惜,以致逝世之时,家无余财,家人出卖资产才得以葬之。潘维岳这种高尚的人格与清廉的官风,为子孙作出了表率。在其影响下,其子孙勤奋攻读,角逐于科举场上。万历三十五年(1607)潘维岳之孙潘润民赴京会试,中进士,标志着潘氏家族进入科甲的新起点,并为其跻身贵阳世家奠定了基础。

潘润民(字用霖)七岁就学,“十三通制举义,十四能为诗古文词,十七补郡诸生(秀才)”。时江西泰和人郭子章出任贵州巡抚,注重地方人文建设,尤以奖拔士类、提携后进为职志。当得知贵阳士人潘润民嶔崎磊落、才华出众时,通过观察与接触,确认潘润民果系英才后,郭子章爱才惜才之心顿起,于是纳为门生,重点栽培。

万历三十一年(1603),潘润民中解元(乡试第一名),四年后荣膺进士。进入仕途后,潘润民严格要求自己,注意道德修养,认为一遭进入官场,就要站稳脚跟,如果失足,即令将来有所建树,最终还是难以弥补。

万历四十三年(1615),潘润民任广东督粮道副使。在任上,惩治贪官污吏,打击猾胥豪右,探查粮赋情弊,关心民间疾苦,有“润民不润己”之美誉。由于政绩卓著,他升任四川参政。

四川建昌,是夷民聚居之地。对中央王朝而言,是一个“王化未及”极为头痛的地区。潘润民上任后,采取标本兼治的方法,一面充实粮储,核查虚冒、整顿军纪、加强报警机制和防卫土堡的建设,一面缓和民族地区的矛盾,消弭土酋和夷民对汉人的仇视。在其恩威并施下,边境得以安宁。

天启元年(1621)秋,潘润民乞假告归。时值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伙同贵州宣慰司同知安邦彦起兵反明,战火延烧至西南。潘润民闻变,带头为官军捐输兵饷。当安邦彦大军围困贵阳时,潘润民在城楼下堆积炸药、慷慨激昂地说道:“吾虽非守土,世受国恩,旦夕城陷有自焚耳,不可辱贼刃也。”之后,他与上任途中回乡省亲的杨师孔、学官周良翰,以及诸生、兵民坚守危城,生死与共。与此同时,他为贵州巡抚李枟、巡抚御史史永安出谋划策,屡挫攻城叛军。他在围城中所表现出的“贞诚慨烈之气”,对官民守城,抗击围城叛军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。

贵阳被围三百余日,险象环生,几至毁灭。当时城外敌垒重重,城内粮食早已耗尽,为了活命,人们将目光投向鼠雀;鼠雀吃完了就杀人卖肉。面对城中惨状,潘润民在《围中次史磐石(永安)侍御韵四首》中这么写道:


  雉堞荒凉形影孤,凄风冷露剥征襦。
  四郊密垒腥膻恶,十月重围鼠雀无。
  敌忾有心才已尽,叫阍何路泪将枯。
  牂牁亦是西南郡,应遣貔貅破豕狐。

然而在巡抚李枟与守城军民的浴血奋战下,最始贵阳得以幸存。围解,官府将潘润民守城之功上报朝廷,有“忠心可格日天,直品独高月旦”及“忠忱自许,意气特抒”之语。

天启四年(1624),潘润民复出,任河南参政,分守河南道。到洛阳时,看见官府为其陈设的帏帐十分华丽,不禁慨然长叹:“一官如此,民何以堪!”随即令人撤去。就任不久,朝廷又将其调任广东督粮副使。下车伊始,他探查粮赋情弊,写成《赋役全书》,并以之作为定制,使百姓免遭敲诈。之后,他升任广东按察使。在任上,他把打击贪官污吏作为要务。贪赃枉法之徒畏其锋芒,“多望风解绶(辞官)去”。

在广东任上不久,潘润民又调任云南左布政使兼曲靖兵备道。时值水西之役,贵州巡抚王三善在大方因缺粮退兵中敌埋伏而死,朝廷令川黔滇三省出兵围剿。云贵总督派潘润民监军,在克服乌撒城(贵州威宁)时,因上官多方阻扰,自己不能作主,他郁闷之余,辞官而去。

崇祯十二年(1639),潘润民官复原职。在滇期间,他一如既往,以亲民、惠民为己任。当时云南不产金而贡金,熔铸钱币的税息太重,百姓不堪其负,怨声载道。有感于斯,他为民请命,遭到上官否决后他深感失望,由于不能行其志,他郁郁寡欢,“日每仰屋太息,至废寝食,请告弗许”。两年后,这位“润民不润己”的清官逝于任所,时年六十九。

潘驯,字子雅,潘润民长子。其自幼聪颖过人,十六岁时作《回文诗》三十首,工丽自然,为当时名宿所知,一时间擅名南北两京,颇受时流推许。

回文诗是一种构思巧妙的文字游戏,十分讲究技巧,无论正读反读,皆文从意顺,气贯脉通。贵州著名诗人越其杰对潘驯的《回文诗》评价甚高,并为之作序曰:“余友潘君士雅,年甫成童即饶此技,多而且连,繁音迭奏,异彩纷披,措造化于毫端,走烟云于纸上,慧性灵通,真在来人,未可以雕虫小技目之也。”


现选取潘驯的一首《湾前绿水》回文诗,以飨读者:


湾前绿水一归帆,目极朝云接翠岩。

山远带烟回嶂合,树芳堆锦簇花嵌。
闲窗倚石欹寒枕,曲槛飞岚浸薄衫。

颜改几年频恨别,还期蒙后寄书缄。

如果将诗倒过来读,另是一番情趣:


缄书寄后蒙期还,别恨频年几改颜。

杉薄浸岚飞槛曲,枕寒欹石倚窗闲。
嵌花簇锦堆芳树,合嶂回烟带远山。

岩翠接云朝极目,帆归一水绿前湾。

崇祯十二年(1639),潘驯乡试中举。主考官陈际泰奇其文,四处称赞其才德,致使潘驯声名大噪。次年春,潘驯北上京都应试,至湖南时因道路受阻而返回贵阳。不久传来昔日同窗好友杨大宾为民请命自刎身亡的消息,他心如刀搅,痛感失掉了一个知己。潘驯敬佩其节义,痛好友英年早逝,于是在贵阳东山杨大宾儿时读书处,题写“君山读书处”,以示纪念。

潘驯与马士英、杨文骢亦是少年时代的同窗好友。南明弘光年间,马士英因拥立福王有功,官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,成为权倾一时的大人物。为了巩固已有的权势,培植自己的羽翼,马士英致书潘驯,恳请其赴南京,听候任命。尽管自己过去与马士英情谊深厚,但潘驯爱憎分明,当知道昔日的友伴现在与阉党余孽狼狈为奸,沆瀣一气,成为专权昏愦,陷害忠良的士林败类时,为显示自己独立的人格,表明自己对马士英误国误民的鄙视,潘驯对其来信不予回复,“以示异志”。

弘光、隆武王朝相继灭亡后,朱由榔偏安西南,在贵州安隆(今安龙县)建立永历王朝。然而永历小朝廷受制于大西军孙可望。孙可望僭号秦王,骄横跋扈,先后矫诏任命潘驯为贵州石屏知州、遵义知县。潘驯对这个野心家不屑一顾,均以母亲年老而谢绝。由于担心孙可望的报复,潘驯逃往山中。不久潘驯的胞弟潘骧,被永历王朝授予罗次知县。潘驯见弟亦想辞官归隐,便劝道:“子出保境,以匡国难,兼得斗升禄以养母;我处侍母,夫道一而已。”潘骧这才决意就官。

潘驯隐居山中十余年,饮酒赋诗,辄以陶潜自况。永历王朝灭亡后,潘驯被清王朝任命为云南蒙自知县。在任上,他在维护边境安宁、加强与安南(今越南)人民的友好往来、以及促进县内民族和睦团结等方面作出了贡献,因“有惠政”,百姓称之为“老佛”。

在此期间,恰逢吴三桂“开藩云南,擅兵权,恣肆自如”,纵容所部官兵凌虐土官,激起民族叛乱。蒙自土官李日森与其子李世蕃、李世屏公开反清,晋宁州土酋禄昌贤亦叛,攻临安,围蒙自。为报复绿营兵之宿怨,城陷后李世蕃大肆杀戮,惟独不加害潘驯。潘驯被俘后,为表志节,准备自尽,但李世蕃派人轮流守备,使其不能殉职。究其原因,原来是报答潘驯“绥抚遗黎、特多善政”。官军复城后,潘驯被议处,“上官以贼不加害,由驯惠政所致”而多方为其解脱。潘驯遇赦后,离开蒙自之日,“士民遮道送之”。

康熙十二年(1673),贵州巡抚曹申吉奉旨纂修通志。鉴于贵州自万历以来,通志虽经重修,但由于崇祯末年战乱,校辑不周,缺略颇多,为此延聘潘驯、黔中硕儒吴中蕃、朱文,以及青年才俊周起渭、刘子章等纂修通志。潘驯以“家世文学,又博通黔中掌故,举六十年事实补其散佚”,数月成书书三十余卷。人称其“博洽敏捷”。康熙二十年(1881),潘驯与世长辞,享年七十二。

潘驯一生注重名节,才华出众,时流誉为“奇才”,著有《回文诗》《瘦竹亭诗集》《出岫草》《瘦竹亭文集》。其平生以陶潜自况,诗歌清远恬淡,闲适旷达,有陶潜之风。其《雨止》一诗,读者可从中寻觅到与陶诗相同之处。诗云:

秋雨愁难霁,新晴亦偶然。

万山青楚塞,一路白江天。

世事浮云外,乡心落照边。

片帆轻似叶,计日到花源。

潘骧,字子襄,号谈远。明末贡生,与兄潘驯皆有文名。清顺治十一年(1654)春,潘骧赴南隆拜谒永历帝朱由榔,以朝考一等,授云南罗次知县。两年后,潘骧升任四川崇庆知州,以廉惠闻于时。

顺治十五(1658),清兵分兵三路,从四川、广西挺进贵州。川贵平定后,潘骧遁回原籍,守义不仕。康熙元年(1662),潘驯应召出仕云南。临行前,兄潘驯赠其诗曰:“知尔因亲屈,怜予送弟行”。

潘骧工诗善文,其诗内容大多为写景、咏物、怀人,常采用远近、虚实的手法,将凄苦的心绪给眼前景物染上凄寒的色调,予读者愁绪。《夜泊怀人》一诗,融情于景,耐人寻味。诗云:


兰舟维断岸,枫叶暗前溪。

犬吠孤村静,禽喧老树迷。
身随湘水远,梦到草堂西。

应有怀人者,开门自杖藜。

潘驯之子潘德征,字道子,“幼好学,家世文学,慨然有步武先人之意”。清康熙八年(1669),潘德征乡试中举。时吴三桂开藩云南,加紧罗致人才,培植羽翼,准备伺机而起,问鼎天下。“德征知其有异志,绝迹不往”。

康熙十二年(1673)十二月,吴三桂联合平南、靖南二藩反清。传檄所至,反者四起,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清运动在西南地区勃然兴起。潘德征极不愿卷入这场反叛的闹剧中,于是逃之山野,混迹于田夫渔父之间。此时期的《早发〉》诗,最能代表他的心境。诗云:


万峰藏冷月,匹马度荒城。

偶忆家园梦,难禁客邸情。
鸦翻残影出,风突乱烟生。

自笑何为者,劳劳又远征。

康熙十七年(1678)八月,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病死。三年后,清军先后平定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湖广诸省,摧毁了叛军的势力,随着吴世璠的自杀,这场为时九年的反清叛乱终于落下了大幕。“三藩之乱”平定后,潘德征重返家园,不久被授予黄平学正。由于潘德征学识渊博,教士有方,深受学子爱戴。

之后,潘德征先后任云南罗次知县、武定推官。在滇期间,他“善决狱”,凡属府中的疑难案件,上峰无不托付他办理。办案时,他善于思考,注重调查研究,务求公正公平,因此深受百姓赞誉。由于勤于职守,表现出色,他一度代理武定知府。

潘德征与陶渊明一样,总感官场令人窒息,自己始终不能融入其中,不久辞官归里,定居曹家堡。家乡的山山水水、一草一木令其陶醉,远离争斗的官场使他乐不思蜀,他“日以著书课子为乐,足迹不履城市”,竟达二十余年。

潘德征与父亲一样,诗学陶潜,身世、情趣亦与陶潜相近。人谓其诗“气味之清远,风格之高淡,有如朱子所云:‘陶渊明不待安排,胸中自然流露’”。所著有《玉树亭诗集》、《贫居集》。

康熙五十二年(1713),潘德征病逝,享年七十三。

潘润民世家是明清之际享誉贵阳的文化世家,这个世家在历史的风雨中风雅相续,人才辈出,有《潘氏八世诗集》传世。据《潘氏族谱》所载:《潘氏八世诗集》出自曹官潘润民一支的十三位诗人和麦项(清镇市境)同宗一支的四位诗人之手。平【潘氏这十七位诗人,为明清贵州文化史书写了光辉篇章。


附录潘氏功名及诗人表:


潘维岳:嘉靖十六年(1537)丁酉科举人,官知州。
潘润民:明万历三十五年(1607)进士,官至云南左布政使
潘济民:润民弟。万历二十八年(1600)庚子科举人,官知州。
潘驯:润民子。明崇祯十二年(1639)己卯科举人,官知县。
潘骧:润民子。贡生,南明永历时官至四川崇庆知州。
潘德征:潘驯子。清康熙八年(1669)己酉科举人,官至云南武定知府。
潘快:德征子。康熙四十一年(1702)壬午科举人,著有《留余堂集》存世。
潘奕:德征子。国学生,著有《滇游草》一卷。
潘文苞:德征孙。清乾隆十五年(1750)庚午科举人,官福建盐大使,升新城知县,未上任即卒
潘文芮:德征孙。贵阳府优行廪膳生。著有《翠屏寄客诗文集》。
潘文范:文芮弟,著有《沙溪集》。


X